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2022-01-08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王敏 记者赵凯华报道 12月21日下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介绍了《规划》出台的必要性、特色及主要内容,市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彦徽,市应急局党委成员、副局长王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介绍了《规划》出台的必要性、特色及主要内容: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第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印发实施年,截至目前,48个市级专项规划已印发40个,其余8个正在履行发文程序。11月12日,《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获得市政府第1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11月18日发布实施。

一、《规划》出台的必要性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天津市委、市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地震安全防范工作。

天津市位于河北省平原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90%以上区域为软土场地,极易造成沙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给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破坏,也使本市成为全国唯一遭受过8度以上烈度地震破坏的特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市快速发展,人口、资源、财富不断聚集,超高建筑、大型桥梁、危化企业等更加密集,供水、供电、燃气等生命线工程日趋复杂,地震灾害链条越来越长,潜在风险越来越多,对防震减灾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天津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今后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市深化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此次《规划》的出台,是天津市健全完善“全灾种、大应急”体系,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科学指引和有力支撑。

二、《规划》的特色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国家和天津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十四五”时期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主要突出以下六方面特色,概括为“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提升政治站位。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各项防震减灾工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灾种、大应急”体制改革等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确保使防震减灾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防震减灾全域科普等领域,部署专项任务,设置专项工程,提供专项服务,全面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最大程度消除或降低灾害风险,努力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融入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各领域,全方位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认真对标对表国家防震减灾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有效衔接本市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等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着力构建协调联动、共建共享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立足天津特色。坚持立足天津之“特”、天津之“责”,针对本市政治地位特殊、地质构造复杂、潜在风险突出等特点,围绕双城、双中心城市、双枢纽等目标任务,突出源头防范和综合治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全面强化京津冀联防联控,不断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坚决筑牢首都地区安全“护城河”。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科技赋能,利用天津市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契机,推进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防震减灾工作深度融合,同时注重发挥国家在天津大学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前沿科技带动引领作用,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智能化提供强劲动能。

六是坚持“开门编规划”。市地震局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规划论证会,积极征求国家发改委、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震局所属相关单位以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意见,先后两轮征求全市20余家相关部门意见,并将《规划》起草情况向中国地震局进行报告,请中国地震局给予指导,极大地丰富了规划内容、提升了规划质量。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项目、保障措施5个部分。

现状与形势部分简要回顾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着重从5个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等三部分内容,其中规划目标提出,到2025年,天津市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精准、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业务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4个方面、10项主要量化指标。主要任务包括8个方面,分别为:增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提升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提供高质量精准化公共服务、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成效、强化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持续推进地震科技创新驱动。重点工程项目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现代化能力提升工程和防震减灾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等3大项工程,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11个子项目,便于更好落实。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投入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监督评估等四部分内容。

许颖悟表示:下一步,天津市将组织各区各有关单位全力做好《规划》贯彻实施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着力推动全市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地震安全保障。

——市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彦徽首先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天津市防震减灾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加快构建与“全灾种、大应急”体系相适应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说,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改造地震监测站点255个,基本建成陆地、深井综合和空对地的立体化综合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稳步提高,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全国领先。初步建成全市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具备了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联合北京市、河北省建立京津冀震情联合会商机制,实现了区域震情联防联控和快速响应,较好的把握了震情发展趋势。

二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稳步提升。累计完成9条、730千米主要隐伏断裂探察,完成滨海新区灾害风险调查国家试点项目,创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试点突破、项目依托”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新模式。利用遥感影像完成146万栋、9.7亿平方米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完成43项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对3394项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监管专项检查。

三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成效明显。修订《天津市防震减灾条例》和《天津市地震应急预案》,强化了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深化京津冀和部门间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第十三届全运会等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任务,有效处置本市及周边地区地震突发事件。

四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深入开展。协同推进防震减灾全域科普,多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举办“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等科普活动,打造“千场讲座进社区”品牌,防震减灾宣教活动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升。

五是地震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主动融入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组建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综合模拟与城乡抗震韧性重点实验室,推动地震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地震综合概率预测等新技术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对事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郭彦徽同时还介绍了广大市民关注地震预警和“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的主要任务情况:

天津市作为全国地震预警先行先试6省市之一,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建设,共建成了各类地震预警监测站点203个,布设专业监测预警设备325套,安装了60套专用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已构建起了从地震预警的观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到信息发布系统的全链条技术网络体系,实现了京津冀地区1653个预警站点的数据实时共享与分析处理,具备了向全市提供地震预警服务的能力。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地震预警管理办法》,为我市地震预警系统规划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及其监督管理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方面的主要任务重点将围绕以下四方面:

一是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地震监测站网布局,实现“一街(镇)一站点”的中国测震站网规划目标;二是将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建设立体化综合地震监测网络,以增强地震信号的捕捉能力;三是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地震业务处理平台,有效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业务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在地震预警方面,我们将大幅度提升地震预警服务能力。谢谢

郭彦徽最后介绍了在“十四五”期间,天津在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提高城市韧性方面开展工作相关情况:

天津的地震灾害风险存在三大特点:一是复杂的构造背景和城市超大规模使得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二是危化企业众多和密布的生命线工程加重了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三是天津超90%的软土场地对地震灾害具有放大效应。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摸清风险底数。将开展全域地震危险源精细探察,基本摸清天津地下结构底数。开展全域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精细探测,全面评估场地的地震影响底数。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摸清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与常态化更新机制,搭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平台,从而实现全市地震灾害风险精细区划。

其次,是开展全链条地震灾害情景构建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基于天津及周边地区地震构造资料、地下三维模型、房屋设施及城市运行大数据,运用巨型复杂系统理论实现全过程震害情景仿真及灾害链分析,形成基于情景应对模式的地震应急预案,提升“全灾种、大应急”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备灾、应急处置综合能力。

最后,是增强城市韧性。增强城市韧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工作也是十分广泛的。从工程技术层面,全面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加强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推广应用,拓宽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服务。从治理层面上,进一步深化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明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体系,不断推进防震减灾法治体系建设。从社会层面上,持续推进防震减灾全域科普,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建设,依托新媒体、云平台形成网络宣传矩阵,丰富科普教育服务产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市应急局党委成员、副局长王勇介绍了《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和《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相关情况:

首先,《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防”与“救”关系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平”与“战”关系上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积极构建“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自然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其次,《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采取了“三规合一”的方式,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统筹纳入,其中就包含了防震减灾救灾工作重要内容。而且市应急局和市地震局在牵头编制《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对接,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和目标任务上做到了协调一致。这在《天津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中有所体现,比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专栏中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地震灾害防治的重点任务。还有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9项重点工程包括“天津市地震灾害风险预警和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可以说,两个规划做到了统筹谋划、一体推动、共同实施。

最后,在《天津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市应急局将认真履行综合防灾减灾和抗震救灾管理职责,发挥行政管理优势,推动规划项目实施,支持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市应急局将与市地震局一道,积极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要求,进一步细化信息共享机制,实化工作衔接机制,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共同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高质量推动地震灾害防抗救各项工作,切实消除和防范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不断增强全市防震减灾救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网站
因为专注 所以专业
Address
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区(环外)
海泰发展三道3号,院内新办公楼五楼510
Phone
022-23760705
Email
weianxinyang2018@tjwaxy.com
Copyright © 2022 天津维安信扬安全卫生评价监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津ICP备18008400号-1
网站技术支持:天津韬艺科技有限公司